密封科技:公司产品通过配套发动机主机厂间接应用于中通客车的部分车型
正如《国语》所说的那样: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这种状况说明主要是政府和国有部门的扩张在支撑着全国固定资产,而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乏力,说明民营企业的活力有所提升,但仍然乏力。产权保护的法治化意味着排除人治因素,通过法律的治理来保护产权。
《意见》明确提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要求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适当的专利保护会促使大量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出现。产权保护的法治化,使得民营企业和私人对政府行为有着稳定的预期,由此对其自身的产权和投资的安全形成稳定的预期。尤其是一旦企业家因为涉罪而被捕,由于帐户被查封,企业资产会大量缩水,造成企业家资不抵债和破产,一些企业甚至被司法部门低价转让。这里也说明了经济产权治理的重要性。
整个意见强调平等、全面、依法保护所有产权,包括国有、集体与民营企业产权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需要指出的是,参会代表中约87%的人都是苏联共产党员[26]138。
他们的结论是:整个苏联的制度已经腐败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寄希望于苏联当局进行自发的改革简直是痴心妄想。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之所以在主席团成员之间并非毫无争议的情况下通过这一决议,则同当时的社会形势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文化规制改革而言,并非文化规制者层面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而是执政当局的文化顶层设计问题。这就是文化规制的悖反效应,即未得到被规制者内心认同的文化规制,从短期来看,通常很难真正奏效。
显而易见,这种短期政绩与长期效果的时间不一致性其实并不鼓励甚至还会阻止文化规制者的某些尝试。在强求一致的政治压力之下,他们还会像患精神分裂症一样,将日常生活分为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将人际关系分为官方关系和私人关系,并且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准则。
但采取的却是掩盖问题、回避矛盾、严密监督、颁布禁令、打压批评、粉饰现实的强制和暴力手段。本文就试图以苏联为例来深入探讨文化规制的悖反效应问题。然而,随着传统的惩罚措施越来越难以奏效,诸如强制隔离、精神治疗、驱逐出境和剥夺国籍之类更为精致化和更具隐蔽性的手段开始不断涌现。正如曾在克里姆林宫生活多年的莉季娅•沙图诺夫斯卡娅(Lidia Shatunovskaya)所说,无论一个人对党如何忠诚,历史怎样清白,都有朝不保夕之感。
[2] 事实上,这种以强制和暴力为特征的文化规制的最严重影响是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分裂和双面人的大量出现。例如,一些苏联高层领导人的亲戚朋友就是刚从集中营和流放地获释的幸存者,他们传递回来了关于集中营和流放地的大量第一手信息。这就形成了一个范围上牵涉甚广,关系上错综复杂的具有共同利益的巨大网络。这就是文化规制的悖反效应:未得到被规制者内心认同的文化规制,从短期来看,通常很难真正奏效。
一旦公开质疑,又会遭到打压。在他当政期间,虽然苏共中央曾经至少三度拉紧解冻的闸门,但解冻的时间还是远远超过了冰冻的时间。
三、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文化规制 1964年10月,在勃列日涅夫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升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他结束了赫鲁晓夫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漫无头绪改革,停止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企图回到斯大林时代的老路(见表1)。生活在赫鲁晓夫时代的人们也获得了比斯大林时代要多得多的文化自由。
摘要: 文化规制不是万能的,在很多时候作用甚微,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反弹放大效应。以苏联作家伊里亚•爱伦堡(Llya Ehrenburg)发表的小说《解冻》为标志和象征,冰封大地20余载的斯大林体制终于出现了解冻的迹象。[10]193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斯大林时代的文化高压取得了令苏联当局满意的看得见的效果,但实际上非但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反而导致了自上而下的具有普遍性的面从腹诽之风。他们呼吁改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所存在的弊端,将以人为本、言论自由、政治民主等宪法条款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执政当局必须制定合适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而给人们提供明确的预期和消化的时间,并且以足够大的魄力稳步推进文化规制改革,这样才能在尽量减少文化规制改革的不利影响的前提下不断将文化规制改革推向前进。在勃列日涅夫重新拉紧闸门的同时,令人瞩目的持不同政见运动随之兴起。
主张扩大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采取更灵活的领导方式取代原有的新闻书刊检查。但到了1970年代初,由于勃列日涅夫一直以来的反对改革和公开镇压的做法,使得大多数持不同政见者锐挫望绝。
对于文化规制者而言,无论是强化规制,还是放松规制,都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根据苏联官方的统计数据,仅在1990年,宣布退党的共产党员人数就多达1809424人。
在这股巨大力量的有力推动下,苏联的解冻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为什么?我如何能够保持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甚至对党的信心?我知道向公众保密的许多事情,我具有我的知识和经验,我了解世界,我不可能认真地去接受我们官方的宣传。
但他还是被苏联国家安全部特别会议判处劳改营监禁8年[4]124。主张扩大工人自治和改变选举制度[3]197。这些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和狱中的煎熬生活,或多或少有些反思的幸存者即使没有成为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力量,也成为了持不同政见运动的试金石[19]384。另一方面则通过思想的国有化方式进行封闭式宣传和高强度灌输。
例如,曾任苏联高级外交官的阿尔卡季•舍甫琴柯就认为自己在思想上是个持不同政见者,而在行动上却要佯装是个唯唯诺诺的官员[24]24。他们接下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些数量惊人的骇人听闻案件[17]?要知道,成千上万的党员关在监狱达10-15年以上,那里的条件比关押刑事犯的地方还要恶劣。
文化规制者看不见的效果或者不想看的效果则是人们敢怒而不敢言和敢怒而无处言,人们只能忍气吞声、人云亦云、装痴扮傻、面从腹诽,过着精神压抑和人格扭曲的文化精神分裂的痛苦生活。在他们眼里,除了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外,别无其他选择。
[12]138事实上,赫鲁晓夫确实在尽力平衡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正是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反斯大林的发言中最基本的改革意图。
两条标语,拉开了苏联持不同政见运动的帷幕[14]246。[7]25总的来看,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除了个别年份没有开展大规模斗争,保持相对稳定外,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相当紧张的局面,进行着激烈的斗争[8]219。否则的话,我们很难解释,在1991年的苏联8•19事件发生后,当叶利钦签署中止苏联共产党在俄罗斯境内活动的命令时,第一个站出来公开表示坚决反对的人,既不是苏共领导人,也不是苏共老党员,而是多年来遭受克格勃迫害的著名持不同政见者罗伊•麦德维杰夫[23]。尽管他在信中事先就请求原谅:如果写得不正确,那么,请指点他走出迷津,因为他不愿因此冒犯或得罪任何人,只是想吐露些许痛苦的心声罢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联的解体看似剧变,实际上是渐变。1990年11月,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在全苏范围内做的关于共产党员退党原因的调查发现,因对共产主义理想失望和不信任作为政治力量的苏共而退党者所占比例为36%,因不愿意为过去的错误承担责任而退党者占30%,因不赞成当前的政治路线而退党者占24%,因担心苏共党员身份会使自己倒霉而退党者占23%,因失去了党的特权而退党者占17%,因不愿履行党的义务而退党者占11%,因对党组织内的关系不满而退党者占9%[27]152。
因此,对于苏共领导人而言,他们的目标是引导解冻的发展,以便它只去激发那些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力量。[10]457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也表示:如果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强迫你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要你思想上没有别的想法,对各色各样的教条主义戒律不产生怀疑,实际上是很困难的。
在这种长期高压的大环境下,一旦文化规制出现松动迹象,那么,反弹就在所难免。一方面,从1934年起,斯大林手下党政大员就成为了最经常和最容易遭受恐怖之害的对象。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